|
被誉为“太阳诗人”的海子,写下了长诗《太阳·七部书》,这部作品被后人反复咀嚼,而本文则希望从一个新的角度,也就是同样反复提及“太阳”这一意象的抒情短诗中,来分析它在其中被赋予的含义。
一、长诗《太阳·七部书》
海子为后世留下了两百余首抒情短诗和七部长诗,从大众层面看,海子的抒情短诗广为流传,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认为是人们眼中海子才华的全部体现,例如已被选入语文教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此诗可谓已是人人皆知,以及诗歌《亚洲铜》、《春天,十个海子》等等,海子的诗歌影响了一代人的写作,也改变了一个时代的诗歌观念,然而,海子所创作的长诗却罕为人知,他共写了七部长诗,“他将这些长诗归入《太阳》,全书没有写完,而七部作品有主干性,可称为《太阳·七部书》,他的生与死都与《太阳·七部书》有关”。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中,洪子诚这样评价海子——海子虽然有了不少出色的抒情短诗,但他的理想却不是感性的,由天赋支持的抒情诗人。可能意识到飞翔的抒情难以持久,他选择“从抒情出发,经过叙事,到达史诗”的“转变”。[1] 对于海子个人来说,他明确表示:“我的诗歌理想是在中国成就一种伟大的集体的诗。我不想成为一个抒情的诗人,或一位戏剧诗人,甚至不想成为一名史诗诗人,我只想融合中国的行动成就一种民族和人类的结合,诗和真理合一的大诗。”海子作为“一位全力冲击文学与生命极限的诗人”,认为短诗仅作为抒情之用,长诗才是一生的事业,作为海子挚友的骆一禾评价称“《七部书》的想象空间十分浩大,可以概括为东至太平洋沿岸,西至两河流域,分别以敦煌和金字塔为两极中心;北至蒙古大草原,南至印度次大陆,其中是以神话线索‘鲲(南)鹏(北)之变’贯穿的”。[2]可以说,长诗才是海子最为看重的事,那么,为什么这一作品却受到了大众的冷落而只是小部分人的研究对象呢?燎原在其作品《海子评传》的一个章节《“七部书”核心的太阳》中提到,《太阳·七部书》的孤独是因为它的不可摹仿。海子的短诗,有关麦子、村庄、大地的抒情,反复地被青年诗人所摹仿,但是,长诗不行。没有人能够再创造出这样的长诗,没有人能够达到海子构筑在那里的高度,因此,“对于海子的《太阳·七部书》,我们不妨认为理解它的时代还未到来”。[3] 太阳这一意象对于海子的重要性,从海子对其长诗作品的重视度即可看出,那么,在它的抒情短诗之中,海子又把太阳视为一种怎样的存在呢? 二、作为“王”的厚重感 海子在长诗中选择了“太阳”和“太阳王”主神形象,这里的太阳是高高在上的,是一个统治的王,是主导一切的神,海子不仅仅是有着对于太阳的敬重之情,更有一种成为“王”的心态,海子一直对个人的诗歌极为自负,在诗歌中也常常以王的位置自居,这也正造成了海子凌空高蹈式的写作,而可以想见的是,海子在其短诗中使用“太阳”的时候,肯定会产生和长诗一脉相承的地方。 海子在诗歌《阿尔的太阳》中提到凡·高的一句话“一切我所向着自然创作的,是栗子,从火中取出来的。啊,那些不信任太阳的人是背弃了神的人”。海子对于那些近乎疯狂的诗人、艺术家以及哲学家十分热衷,比如海子的诗歌《不幸》中的荷尔德林、《尼采,你使我想起悲伤的热带》中的尼采、《死亡之诗(之二:采摘葵花)》中的凡·高,从中也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了海子对“天才早夭”的浪漫式痴迷。而当诗人西川为海子整理遗物时,也看到门厅里迎面贴着一幅凡·高油画《阿尔疗养院庭院》的印刷品。可以这样认为,是凡·高带领海子去发现并探索了“太阳”这一意象的深层含义。 在《阿尔的太阳》中提到:
其实,你的一只眼睛就可能照亮 世界 但你还要使用第三只眼,阿尔的 太阳 把星空烧成粗糙的河流 把土地烧得旋转[4]
凡·高是一个天才的画家,因此海子认为他只需要“一只眼睛”,就像他只需要一只耳朵一般,但是天赋在他看来却是远远不够的,想要成为一个更伟大的人,需要近乎偏执、疯狂的努力,也就是超乎常人的第三只眼——“阿尔的太阳”,凡·高在阿尔创作了七八十幅画,这是他的黄金时期。阿尔是凡·高生命和艺术火焰喷发的地方,这个“红头发的疯子“在阿尔燃烧的阳光下,在这“强暴的一团火”之下,使用夸张的色彩描绘他在阿尔所见到的与体会到的事物,正是因为成为了一个“火中取栗的人”,凡·高得以创作出星空中的“扭曲”,“旋转”,而这对于海子来说,昌平就是海子的阿尔,这里是海子从 1983 年秋季到 1989 年春天的住所,海子在昌平的日常生活基本是这样的:每天晚上写作直至第二天早上 7 点,整个上午睡觉,整个下午读书,间或吃点东西,晚上 7 点以后继续开始工作。[5]他说自己是“一个黑夜的孩子,沉浸于冬天,倾心死亡”,从海子的生活中,其实我们发现,海子整个上午睡觉,下午读书,基本见不到什么太阳,海子创作的时间也更多的是在没有自然光亮的深夜,但是海子却大量地在描述太阳,这其中反映出的实际上恰恰是海子与当代“贴地而行”的写作方式的不同,在海子的诗歌中,大量出现的自然意象,以及宏大的历史、神话与寓言故事,甚至扩展到歌谣等各种方面,海子对这些描述对象并不一定具有深刻的“生命体验”,它们给海子带来的再扩展的源初可能都是来自于“阅读体验”,而这可以认为在一定程度上理解为“王”的心理的表现。他并不需要亲自去感知所有的事物,他将自己摆在一个至高的地位上,让别人去感知事物,而自己来了解他们的感受,海子在生活中是个自卑的人,而在诗歌的世界里,他却是一个无比自负的人,是一个想要成为“太阳”的人,这种强烈的愿望在诗歌《祖国(或以梦为马)》中的最后两节表露无遗:
我的事业就是要成为太阳的一生 他从古至今——“日”——他无比辉煌无比光明 和所有以梦为马的诗人一样 最后我被黄昏的众神抬入不朽的太阳
太阳是我的名字 太阳是我的一生 太阳的山顶埋葬诗歌的尸体——千年王国和我 骑着五千年凤凰和名字叫“马”的龙——我必将失败 但诗歌本身以太阳必将胜利
在这两节之中,海子对成为太阳的渴望可谓是呼告式的,非常直接而彻底,海子认为诗歌是一项“永恒的事业“,但自己不是,自己作为“千年王国”的国王却依旧不是“永恒”的,因此,海子把一切希望寄托在象征“永恒”的太阳上,海子在该节中,将“我”,“太阳”,“诗歌”三者混合,说“我”是“太阳”,“我必将失败”,又说“诗歌”是“太阳必将胜利”,看似产生了矛盾和错误的逻辑,但是事实上,我们可以解释为,这三者在海子内心的意义和地位是相同的,正如先前提及的海子的诗歌理想一般,海子尊太阳为神,以自己为王,以诗歌为一切。这是海子的“梦”,海子驰骋在自己的梦之上,把自己的“梦”作为马,作为龙,作为自我存在的一部分,海子极其自信地预言诗歌的成功,但又对自身抱有清晰的认识,海子知道,自己的生命将会“失败”,但是自己所创作出的诗歌,自己所创造的诗歌事业将是成功的,而这就是海子所希望达到的,也是对“太阳的一生”最好的诠释与证明。 在海子的抒情短诗中,他常常将“太阳”置于一个很高的位置,也将自我置于一个很高的位置,这些诗歌都具有强烈的感染力,读者能够从中感受到海子对自我,对诗歌的期许与信心,这种感受是被无限放大的,海子以这种方式使得诗歌本身的语言能力发挥到了极致,于是当这种感受到达读者身上时,或说读者在阅读中试图去感知这种力量时,就能够产生非常强大的厚重感,正如相对论中一句话所带来的感觉一样:光在大质量客体处弯曲。正是这个俯视一切的海子,这个太阳之王,才能够创作出这种推动力,它不仅使得海子得以实现对语言和词汇的可能性的把握和拓展,也使得一代代青年为之感染,为之热血沸腾,反复吟诵。
三、作为自然物象的幸福感
海子的自杀使得海子持续地引起别人的关注,也正是这一行为,加上他在诗歌中反复提及“死亡”,“悲剧”的意象,使得人们都认为海子的内心是悲哀而黑暗的,海子是一个悲剧诗人,但是,贯穿在海子诗歌中的幸福主题,美好主题却一直在被忽略,在人们的观念中被置于次位,而阿贝尔·加缪曾说:“有一种东西比痛苦还悲惨,那就是幸福的人的生活。”在诗人臧棣的一篇文章《论海子诗歌中的幸福主题》中,他提到:“出于对诗歌的尊重,也出于对海子的诗歌天赋的尊重,我们还是应该把海子的自杀看成是他的诗歌世界之外的一个意外事件。换句话说,从诗的解释学的角度看,我们对海子在诗歌中反复呈现的那些基本主题……都保持一种开放的审美反应。”“海子对死亡的倾心是真诚的,这源于他的世界观——向死而生;同样,他对幸福的热爱也是认真的,这源于他的生命观——生命的秘密在于创造。”[6] 诗歌《夏天的太阳》中:
夏天 如果这条街没有鞋匠
我就打赤脚 站到太阳下看太阳
你来人间一趟 你要看看太阳
和你的心上人 一起走在街上
了解她 也要了解太阳 …… 当年基督入世 也在这太阳下长大
这首诗歌的意义很清晰,通篇给读者一种清恬淡漠的感受,海子说“我就打赤脚”,这是一种信任与亲近的表现,对于夏天这个时节,对于大地这个物体,因为有了太阳,才使得他们拥有温度,使得我得以幸福而安心地赤脚行走。在此文中,海子两次提到了“出生”的事,第一次是孩子,第二次是基督,认为“在白天出生”,在太阳下出生,生长,是一件美好的事,他希望人们能够“看看太阳”,与心上人“一起走在街上”,享有爱情的幸福,享有“活在珍贵的人间”的幸福。孩子的出生是一种上天的恩赐,是一种纯净的有温度的物体,他与太阳显得如此契合,诗人希望孩子能够接受太阳的照耀,这就像是一种洗礼,是一件值得他人羡慕的事情,也是作者无限渴望的,最后海子又提到基督的入世来印证自己的观点,基督是一种爱的象征,基督作为一种美好的存在也选择在阳光下长大,再次倾吐出诗人对太阳的热爱。而这种幸福感在海子后来的诗篇开始表现得更为明显而直接,在《幸福的一日致秋天的花楸树》中:
今天的太阳 今天的马 今天的花楸树 使我健康 富足 拥有一生
从黎明到黄昏 阳光充足 胜过一切过去的诗
海子描绘了“新的一日”的景象,新的一日能够诞生一种全新的自我,海子对这种新的自我“无限热爱”,并且认为能够得到这种“新”就是“拥有一生”,它对于海子来说是多么可贵,接下去又说到,“胜过一切过去的诗”,海子把诗歌看作自己的一切,看作自己一生的事业,而这次,这种幸福竟达到了超越一切诗歌的地位,说明幸福已经强烈到抵达了诗人的生命体验,触及到了最深处的秘密之地,之后,海子又通过一种十分巧妙的方式来表现了自己的幸福:
幸福找到我 幸福说:“瞧,这个诗人 他比我本人还要幸福。”
通过一种独特的独白形式,让幸福本身作为一个物体来说出诗人的感受,表现出幸福它不是通过现实世界来感知的,它是一种心灵的体验,是在精神上的一种抵达。而这一切,这种无比幸福的感受的前提,是“阳光充足”,是从黎明到黄昏,持续不断的“阳光充足”,太阳意象在这一首诗中显得必不可少,它是新的一日的象征,也是对新的一日的描绘,新的一日不是沉浸于黑暗之中的,而是沐浴在阳光中的一天,只有这样的新才是海子所期盼的,阳光充满着爱与关怀,给万物带来“健康”,给世界带来“富足”,给人们的心灵带来“富足”,给海子带来无比的幸福与温暖,使其觉得这就已经是“拥有一生”,获得了对生命的彻底满足。海子在另一首描写“无比幸福的早晨的日出”的诗歌《日出》中提到:
太阳,扶着我站起来 …… 我是一个完全幸福的人 我再也不会否认 我是一个完全的人我是一个无比幸福的人 我全身的黑暗因太阳升起而解除
在这首诗歌里,海子指出了太阳除却带来温暖与生机的另一层作用,就是驱除黑暗。在黑暗之中时,诗人是跌倒的,是不完全的,是一个残缺的身体,是太阳的搀扶与拯救,使得诗人成功从黑暗中的痛苦与绝望走向阳光下的完全幸福。这里诗人两次重复了完全幸福这一词语,而两次的意义却又是不同的,第一次的完全幸福,诗人把着重点落在了幸福一词上,而完全只是用来形容幸福的程度之深。而第二次,海子把完全和幸福拆开来叙述,实际上是希望展示完全这个词语的更深层的含义,它不仅是指诗人成功站起来之后的身体完全,更是指获得光明之后的心灵完全,这种完全是由幸福所带来的。后一句“我全身的黑暗因太阳升起而解除”恰好又进行了证明。黑暗进驻到了全身,而不仅仅是作为一个外在的压迫力所存在,这里的黑暗不只是一种虚无,是一种无法捕捉的压抑,更是一种如血液般浓稠的物体,它不断侵蚀着诗人的身体,与鲜红的血液混合在一起,让人感到无比痛苦,这仿佛是一种肉体上的蹂躏与精神上的折磨,这个“黑夜的孩子”开始对黑夜感到恐惧,他为自己在黑夜中的出生感到悲哀,他因为黑夜中的成长而愈发渴望太阳,渴望太阳的升起来拯救自己,把自我从黑暗的境地中一把拉出来,他希望“在黑暗的尽头”伫立,为这个“无比幸福的早晨的日出”而欢喜。 海子的一生是不幸的,但海子的诗歌是幸运的,我们在他的诗歌中,能够时时刻刻地感受到海子对于美好、温暖、幸福的渴望,海子热爱“太阳”这一个伟大的自然之物,热爱每一个拥有日出的早晨,热爱每一个阳光充足的日子,他希望每一个孩子都能够在太阳下出生,生长,希望在太阳之下生发出美好的爱情,并让太阳浇灌这段爱情成长。列夫·托尔斯泰说:“一个诗人把生活中最美好的东西提取出来,放到他的作品中去,这就是为什么他的作品美,而人生并不美。”
四、结语
“太阳”这一意象对于海子的重要性,从他对长诗《太阳·七部书》的重视程度即可看出,而对这部长诗也被人们反复分析,本文则从一个之前被忽略却又十分重要的角度来重新审视“太阳”意象,亦即它在海子的抒情短诗中所具有的含义。“太阳”在各首诗歌当中必然具有其独特的含义,本文仅从两个最为主要的角度来进行了分析。 海子在其长诗中将“太阳”塑造为一个王的形象,那么在短诗中也必定有同样的含义,海子反复在自己的诗歌中传达内心对诗歌,对自我的思考和期许,而这些强烈的愿望常常借助于“太阳”来传达,海子希望自己如太阳一样高高在上,拥有同样的强大力量和驱使力,使得自己伟大的诗歌理想能够得以到达成功,这也使得诗歌本身看上去充满了厚重感。但海子作为一个人,他不只有想要成为“神”的一面,他也同样渴望爱情,渴望温暖与幸福,他在另一个角度,把太阳视为自然界的美好的存在,借助于对太阳的渴望与热爱,海子得以表现了活在这个“珍贵的人间”的无比幸福。
参考文献: 1. 《中国当代文学史》 洪子诚编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0 年 1 月 2. 《海子诗全集》 西川编 作家出版社 2009年 3 月 3. 《海子评传》 燎原编 中国戏剧出版社2011 年 6 月 4. 《海子的诗》 海子著 人民文学出版社1995 年 4 月 5. 《论海子诗歌中的幸福主题》 臧棣 《文学评论》 2014 年 01 期 6. 《在太阳痛苦的芒上——解读海子<阿尔的太阳>》 杨玉霞 姚汝勇 《名作欣赏》 2014 年 2 月 7. 《骆一禾:离开海子的最后时刻》 陈涛 《中国新闻周刊》2014 年 4 月 8. 《祖国就是以梦为马——细读海子的<祖国(或以梦为马)>》张清华 《山花》 2013 年 13 期 [1]《中国当代文学史》洪子诚编第321页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0 年 1 月 [2]《海子诗全集》西川编第3页(代序一)《海子生涯》骆一禾作家出版社 2009 年 3 月 [3]《海子评传》燎原编第259页中国戏剧出版社 2011 年 6 月 [4]本文所引用的诗句均来自《海子的诗》海子著人民文学出版社 1995 年 4 月 [5]《海子诗全集》西川编第8页(代序二)《怀念》西川作家出版社 2009 年 3 月 [6]《论海子诗歌中的幸福主题》臧棣《文学评论》 2014 年 01 期 吴径:1996年生于浙江杭州。现为复旦大学计算机科学技术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2018级研究生。获第六届光华诗歌奖(2016),第三十三届樱花诗赛(2016),第四届野草文学奖(2016),第三届重唱诗歌奖(2016)。 海子:原名查海生,出生于安徽省怀宁县高河镇查湾村。1979年考入北京大学法律系,1982年大学期间开始诗歌创作,1983年自北大毕业后分配至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哲学教研室工作,1989年3月26日在山海关附近卧轨自杀,年仅25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