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文学资讯 >>活动 >> “新旧体诗:百年对话与和解”座谈会在京举行
详细内容

“新旧体诗:百年对话与和解”座谈会在京举行

时间:2023-05-05     作者:中国诗歌网   阅读


春日融融,槐香四溢,在纪念五四运动一百零四周年之际,“新旧体诗:百年对话与和解”座谈会在北京民俗博物馆(东岳庙)内举办。


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主席胡占凡,《诗刊》社主编李少君,国防大学军事文化学院副院长、鲁迅文学奖诗歌奖获得者刘笑伟,诗人、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原传媒研究所所长李晓晔,证券日报社副总编董少鹏,中国人民大学世界民俗文化研究所所长、著名画家遂岩,中央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教授、博导敬文东,诗人、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副教授陈均,中华诗词学会企工委副主任兼秘书长班班,诗人、书画家杨清茨,青年诗人、中国国家版本馆馆员王悦笛,青年诗人、人民文学出版社编辑述川,青年画家、中国艺术研究院博士生曾京等十余位诗人、学者参与座谈,围绕百年新诗的成就与不足,以及如何继承古典诗歌传统展开对话,并吟诵诗歌。


“新诗旧诗百年和解”的话题由谢冕先生在近年提出,在《诗刊》的推动下持续讨论。谢冕先生认为,中国诗的传统自古到今没有变,也没有断流。百年后的今天,我们应以一个从容冷静的心境来讨论新旧诗之间亲缘关系的问题,消解对立情绪,实现新旧诗的“百年和解”。


胡占凡表示,作为从业三十多年的新闻媒体人,自己平时也爱好写诗词,诗歌是对日常生活的记录和抒情。当前新旧体诗亟需和解,二者并行不悖,新诗有存在价值,旧诗仍有其生存空间。


李少君认为,千百年来,诗歌有变也有不变,变的是时代、形式、语言,不变的是情感、精神。在某种意义上,新诗旧体诗都是一种诗歌形式,哪一种适合表达自我心声、抒发情感,就可以用哪一种。诗歌的超越要靠诗人的境界的提升,对于诗歌而言,人与诗的互证很重要,人如其诗,诗如其人。诗歌本身就是有些朦胧的,只有诗人本人的形象、情怀才能给其注入生命和精神,显示其价值。所以王国维早就说过“有境界自成高格”,有大境界才能有大作品,创作出大作品需要大境界。


敬文东谈到,关于新旧诗歌的争论集中于:一、古诗要不要被替代;二、古诗如何替代的方案;三、能否拿古诗的标准去评价新诗。中国古诗建立在味觉系统上,而现代汉语建立在视觉基础上,是一种分析性的语言,古诗很难自由表达我们的日常生活,而新诗写作者不断在创造新的语言,营造新的经验,往往是先有语言后有经验。


陈均表示,新诗与旧诗的关系,一方面涉及很多历史纠缠,另一方面,在创作层面也有许多相通之处,最关键在于一个“诗”字,无论新诗旧诗,都应具有诗的内核,取径也各不相同,可融合,可断裂,也可化古。


刘笑伟表示,新旧诗有过对立情绪,五四白话文运动“打倒孔家店”,将古体诗批得一无是处,归根结底是文化自信没有树立起来。新旧诗相互传承、并行不悖,到了现在不仅需要和解,也需要相互学习,产生更宽阔的境界,我们期待一个诗歌的、文化自信的新局面。


在李晓晔看来,新旧诗歌的冲突、文学的和解需要进入到历史和文化的深处去探寻。新旧体诗的分裂具有其历史必然性,当工业文明与农耕文明发生冲突时,包括旧体诗在内的一切与传统相联系的事物,都被视为保守和落后,而新诗则被赋予了进步和革命的意义,从一开始就被当成颠覆传统的武器。实际上,新旧体诗本身不存在任何不相容的地方,新诗能够表现传统审美,旧体诗一样可以表现现代生活。当人类社会进入后工业时代,工业文明与农耕文明的冲突趋于缓和,新旧体诗也就具备了和解的前提条件。新旧体诗将通过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开辟各自的发展路径。


董少鹏表示,在延寿宝殿前讨论新旧诗歌和解很有意思,新诗需要继承和发扬旧体诗,诗歌无论新旧,体现的都是对人世间事物的观察和思考,新旧诗的和解也是新时代对旧时代的和解。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对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我们对旧诗也需要求同存异,多找共通之处,以诗的形式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杨清茨表示,无论新诗旧诗,如果人民群众看后晦涩难懂,便不会接受,更不会传诵,广大人民群众是最好的读者,同时,每个诗者也不要轻易被各种诗歌观点所左右,相信自己是独特的,写诗是个人的喜好、个人的娱情,有时没有什么道理可讲。


班班认为,新诗、旧诗皆是表达内心情感的方式,在其写作经验中,二者从来没有分开过,并尝试从新诗里寻找灵感,从新事物当中挖掘意象。


王悦笛谈到,谢冕先生同时写作新旧诗,在《爱简》一书里,新旧诗不只是简单并存,而是互相呼应关联,作为一整首“大诗”,共同展现特殊年代中诗人的个人心灵史和生活史。谢冕提出的新旧诗“百年和解”或许暂时是一种理想,但创作新诗和旧诗的朋友或许可以先在心里存下一个“和解”的念头,为放下门户私见、进而互鉴交流打好思想上的基础。


曾京认为,当代社会特点是多元并存,新旧并非冲突对立,而有其共性。好的诗歌和艺术能够唤起大众的共鸣,这就要求艺术家们打开触觉,充分感受时代和社会的变化,体察人们的感受,用艺术形式去表达、去呈现。


零零后诗人、就读于伦敦大学的谢冰夷发来自己的思考,“作为一名从高中就留学英国的海外留学生,我致力于用诗词书写西洋典故与域外风光,后来才终于意识到几个关键问题:一、写诗不能满足于比喻和造境,更重要的是把握“通感”,用比喻去发明更深的东西;二、语言上不能满足于对古人的贴花剪彩,框架上不能过多沿袭;三、在哲理和思力层面,也不能满足于对外国作家的复读。”


诗人们纷纷表示,当前新旧诗歌亟须对话与交流,诗人应当处理好古今中外诗学资源的关系,共同探索中国式现代化诗歌道路,促进新旧诗歌相互融合、共同发展,推出更多反映时代和人民生活的精品力作。


最新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进行回复登录
本站已支持IPv6 技术支持: 建站ABC | 管理登录
seo s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