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文学资讯 >>评论 >> 诗人不幸江山幸
详细内容

诗人不幸江山幸

时间:2023-09-07     作者:冉正万   阅读


阳光清澈的小镇上,衣铺街安静得像心无旁骛的老猫。除了一位坐在家门口晒太阳的老太太,小街上没有其他人。三辆停靠在街边的车,不是司机忘了它们,就是它们忘了司机。位于街道中间的三贤祠显得高贵肃穆,与明媚的阳光对比出一种荫翳之美。在下独自来到门前仰望,庄敬之心溢满全身。


三贤祠在长沙望城乔口镇。相传赤壁之战时周瑜夫人小乔曾暂住于此,加上柳林江在境内注入湘江,故称乔口。


三贤祠供奉屈原、贾谊、杜甫。三贤祠并非独立建筑,它与乔江书院和万寿宫连成一片并可互通,是南宋时期庭院式构造。乔江书院朝东,大门在上河街;万寿宫朝南,大门在古镇街;三贤祠朝西,大门在衣铺街。


屈原和贾谊在楚地生活的时间极长,杜甫则只是路过。当地人供奉杜甫不是因为他路过并留诗,而是出于对他一生为人为文的敬仰。在长沙一带生活过滞留过的名人不少,欧阳询、蔡伦、周敦颐、王夫之、黄澹、曾国藩,耳熟能详的有几十位,涵盖各行各业有上千人。加上良吏、仙释与民间艺人,或恐上万。把杜甫请进三贤祠,足见望城人的胸怀和视野。


杜甫何时进入楚地的记载大致相同,只是详略不同,死于何地何因却有不同的说法。与乔口有关的记载是大历三年,“以其家避乱荆楚,扁舟下峡,未维舟而江陵乱,乃溯湘流。”次年经望城乔口,写下五律《入乔口》。按照详细的记载,杜甫来到楚地是大历四年。大历三年正月离开夔州(今重庆奉节)出三峡,三月至江陵,秋天移居湖北公安,晚冬来到岳阳。第二年正月,从岳阳出发去长沙(当时叫潭州),没过多久去衡阳,夏天怕热,重新回到长沙。


这里说的热,应该是指湿热。单纯的热远没湿热可怕。明人王士性在他的著作《广志绎》里说,他经过长沙,见长沙地虽湿热,但并非福建广东那种因地势低洼引起的湿热,这种湿叫卑湿。长沙地处洞庭湖上游,岳阳汉阳都比它地势低,哪里能说卑湿。其他郡的土壤都是黑壤,而长沙是黄土——黄土黏性大,密不透水。因此湿气凝聚比较深,北方人很难适应。


杜甫当时五十七岁,在他那个时代已是老人。加上长期营养不良,体质差,肯定受不了南方的湿热。身体羸弱和黯然神伤像两块夹板,夹得杜老师喘不过气来。他写下《入乔口》时已不再有“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意气:


漠漠旧京远,迟迟归路赊。

残年傍水国,落日对春华。

树蜜早蜂乱,江泥轻燕斜。

贾生骨已朽,凄恻近长沙。


进入楚地,杜甫余生都在湘水之间穿梭直至去世。穿梭湘水间,诗人不幸江山幸。


今日湘楚大地与一千二百多年前大不相同,早已是鱼米之乡,交通四通八达。现在两个小时的车程,杜老师当年有可能要十天半月甚至一个月。水路还可乘小舟,旱路只能步行。他连饭都吃不起,不可能租借驿马。何况他并非一个人独行,是拖家带口。和行路难比起来,最直接最难受的是忍饥挨饿。他多次写过挨饿的诗句:“入门闻号咷,幼子饿已卒。吾宁舍一哀,里巷亦呜咽。所愧为人父,无食致夭折。”“入门依旧四壁空,老妻睹我颜色同。痴儿未知父子礼,叫怒索饭啼门东。”


没有被饥饿折磨过的人写不出这样的句子,经历过但没有杜甫的胸襟同样写不出。普通人,在此境况下要么求老天爷求菩萨,要么起贼心,与其饿死不如冒险碰运气。只有诗人才会写诗。


杜甫五十九岁时在湖南境内去世。有记载说他死于秋天,有说死于冬天;有说死于船上,有说跳水自尽。因为穷困潦倒,又病又饿。他死后不久,却有八卦说他死于牛肉吃得太多。


唐人郑处诲《明皇杂录》云:“杜甫后漂寓湘潭(非今日湘潭,指湘江流域之潭州)间,旅于衡州耒阳县,颇为令长所厌。甫投诗于宰,宰遂致牛炙白酒以遗,甫饮过多,一夕而卒。集中犹有赠聂耒阳诗也。”


很多人据此说杜甫吃牛肉过多而卒,或者更直接地说喝多了醉死。《长沙野史类钞》编委会把这段文字当成野史是有道理的。杜甫写给“聂耒阳”的诗标题很长:“聂耒阳以仆阻水,书致酒肉,疗饥荒江,诗得代怀,兴尽本韵?至县,呈聂令,陆路去方田驿四十里,舟行一日,时属江涨,泊于方田。”


这段文字很清楚,杜甫感谢县令送给他的牛肉和酒。这首诗的最后一行是“问罪消息真,开颜憩亭沼”。高高兴兴地在亭子里休息,哪有吃多喝多死掉之意。死掉了如何“兴尽本韵”?


郑处诲生卒年不详,有记载他于太和八年(公元834年)登进士第。杜甫死于公元770年。郑处诲著书时,杜老师去世差不多半个世纪。如此记叙,不是有意要让杜老师难堪,而是和他去世时的凄凉晚景有关。


最准确的记载应该是元稹的“墓铭”。杜甫所乘的船只在耒阳方田驿一带受阻,停泊了五天,没吃的,耒阳县令聂某知道后派人送信慰问,并送来烤牛肉和白酒。杜甫吃饱去耒阳感谢县令,从县城回来陆路四十里,但乘船只用一天。回来后洪水没退,只能继续停泊。


杜甫在宋、明时期才被称为诗圣。和杜甫差不多同时代的樊晃在《杜工部小集序》里说,甫公“不为世人之所知”。即使宋人编著《全唐诗话》也没有杜甫。但耒阳县令何至于“厌”,讨厌还派人送牛肉白酒?耒阳有杜甫衣冠冢,这不正是耒阳人对杜甫的怀念吗?


杜甫墓在全国有八处,在下拜谒过平江县小田村的杜甫墓。那是二○○三年,受岳阳文友之邀去采风。当天同行的有《十月》杂志的田增翔老师、天津的刘洁老师和作家陈启文。田间一位杜姓中年汉子正在割谷,自称杜甫后人。杜公祠与杜甫同在一处,墓在祠后,墓圆而高耸,墓顶扣厚石块。碑有三米多高。翻出老照片,碑上大字为:唐左拾遗工部员外郎杜文贞公墓。文贞是杜甫谥号,元代顺宗皇帝所封。


据元稹记述,大历五年(770年),杜甫原打算再往郴州投靠舅父崔伟,从耒阳到郴州,需逆流而上两百多里,洪水未退,杜甫一心北归,于是改变计划顺流而下,折回潭州,这年冬天,“扁舟下荆楚,竟以寓卒,旅殡岳阳”。杜甫去世四十余年后,由孙子杜嗣业把祖父的灵柩运回祖籍安葬。元稹所记为杜嗣业口述,加上他自己的感受。有研究者认为,“旅殡”的意思是浮厝,用砖木将棺木四角垫高,离地三寸,暂不入土,也叫丘葬、客葬。杜甫晚年,一心想回到出生地,希望叶落归根。那么,我所见杜甫墓亦相当于衣冠冢。元稹说,当时杜嗣业也很穷,“嗣业以家贫,无以给丧,收拾乞匄,焦劳昼夜,去子美殁余四十年,然后卒先人之志,亦足难矣”。杜嗣业让祖父归葬故里,是元稹出的钱。元稹字微之,杜甫去世九年后出生。他官运比杜甫好太多,十五岁以明两经擢第,二十一岁初仕河中府,二十五登书判,授秘书省校书郎,二十八岁授左拾遗,最高做到武昌军节度使。杜甫最高职务是左拾遗,时年四十六岁,连年征战饿殍遍野,只干了两年就弃官西去,十余年后老困家贫郁郁离世。


当天晚上在小田村一家小餐馆吃饭,喝的是稻谷酒,稻谷不去壳煮酒,是第一次见,味道如何忘记了,只记得聊兴正浓,一阵铙钹和鞭炮声响起。一户人家出殡。从餐馆外面经过,刘洁走到门口,向送葬的人深深鞠躬。她的动作真美,我赶忙跟着效仿,却远不及她那么自然。


望城一带经济之发达,远非一般地区可比。乡镇豪华建筑之气派,住在一二三线城市的人无法想象。杜甫再来哪会饿肚,当地仅小龙虾养殖一项,经营户两百多个,年产小龙虾八千多吨。应邀去望城采风,田间正在插秧。望城年产稻谷三十多万吨,猪肉三万多吨,蔬菜一百多万吨。当一个小地方的食物以吨为计量时,饥饿不可能发生。渔业产值近十个亿,有翘嘴鲌鱼、生态甲鱼、鳜鱼、虾蟹、鲟鱼、泥鳅、黄颡鱼。杜老师当年一定没看到衣铺街晒太阳的老人,兵荒马乱,老弱妇孺最遭殃,哪有闲情和时间晒太阳。我问老太吃中饭没有,她说儿媳正在做。


“恰什么呢?”


“恰白饭和鱼。”


镇上有一家很大的客栈叫杜甫客栈。“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后人做到了,但愿杜老师在天之灵也能看到。


来源:《中国作家》2023年第9期文学版


最新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进行回复登录
本站已支持IPv6 技术支持: 建站ABC | 管理登录
seo seo